|
利用纤维十二指肠内窥镜进行胰胆管造影。内窥镜经口腔置入十二指肠,再经镜身的活检钳孔将特制的导管插入十二指肠大乳头内,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如泛影葡胺,使胰胆管及胆囊显影。患者准备:(1)做碘过敏试验。(2)做白细胞计数及血清或尿淀粉酶测定。(3)检查前一天晚餐后禁食。(4)检查前半小时皮下注射阿托品0.5mg,安定5mg~10mg。口服去泡剂,如硅油3~5ml,并作咽喉部局部麻醉。造影剂:60%泛影葡胺。胆总管造影需20~30ml;主胰管需2~3ml;主胰管分支需4~5ml;主胰管分支和细小分支加腺泡造影,需7~10ml。检查方法:(1)患者左侧卧位,将内窥镜插入食道,并缓慢经胃送入十二指肠降段,旋转镜身90~120度,寻找乳头。乳头一般位于约80cm深度,大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中部后左侧壁上,呈淡红色椭圆形隆起,突入肠腔。如胆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一个乳头上,胆管开口常高于胰管开口。如两管分别开口于各自的乳头上,一般胆管乳头亦高于胰管乳头。(2)自乳头开口插入尼龙导管,自下向上插入胆管易显影;正面垂直插入易使胰管显影。导管深度不宜超过10mm,过深往往仅一个管道显影,过浅则易于脱出。(3)导管插入后抵抗感消失。在导管尾端连接20ml注射器,在透视下缓慢注入经加温的造影剂。要注意控制注射速度、压力和剂量,速度以每分钟1ml为宜,胆管造影可稍快。通常先做胰管造影,后做胆管造影,两者可同时显影,或仅见其中之一管。(4)胆管充盈后取头低足高位,使上段胆管及左右肝管充盈。观察胆总管下段可取仰卧位或立位。充盈胰管可先取左侧卧位,然后改俯卧位及仰卧位。(5)注入造影剂2ml可使全部胰管显影,并须立即摄片。造影剂在胰管内1~2分钟即自行排出。若注射造影剂略感有阻力,可稍加压注入0.5ml,使胰管分支显影。造影剂不宜注入过多,以免腺房显影,与胰管重叠而模糊不清,且易引起造影后胰腺炎。(6)透视下认为充盈满意,即摄充盈像。待照片满意后即抽出内窥镜,并再摄片,进一步观察与内窥镜重叠的部分。如怀疑梗阻,应拍摄30和60min片,观察造影剂的排空。如主胰管30min未排空,30~60min胆总管未排空,则提示可能有梗阻。(7)并发症:发生率约3%。常见的并发症为胰管过分充盈所致,如胆管炎、出血性胰腺炎、乳头及胆管损伤和败血症等。造影操作时动作须轻柔。造影结束后注入适量青霉素、链霉素后再拔管,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。(8)术后处理:术后4h~6h检查血清淀粉酶,如超过200单位,并伴有腹痛及发热者,应按急性胰腺炎处理。若仅有淀粉酶升高,应每天复查直至正常。半流质饮食2天~3天。造影后给予抗生素三天,预防感染。注意事项:适应症:梗阻性黄疸中梗阻原因的鉴别,如胆石症、胆道蛔虫症、胆道肿瘤、肝管炎、胰腺炎及肿瘤等。禁忌症:心、肝、肾功能差者、食管狭窄、食管静脉曲张、贲门痉挛、幽门梗阻以及急性肝炎、急性胆道感染、急性胰腺炎、胰腺假性囊肿等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