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(PTC)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

时间:2015-1-22

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的患者;它是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后再做引流。分为内引流和外引流。内引流:经皮肝穿刺将带有钢丝芯的引流管置入胆总管内,再强行通过胆总管远端的狭窄区,把引流管的远端送入十二指肠内。外引流:经皮肝穿刺将引流管置入胆总管内或肛管内,以达到向体外引流的目的。患者准备:(1)碘过敏试验,并化验血型。测定凝血酶原时间、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。(2)造影前禁食8h并作清洁灌肠;术前1h插入十二指肠引流管。(3)造影前半小时,肌注杜冷丁50mg,阿托品0.5~1mg;静脉滴注5~10%葡萄糖液500ml,内加止血敏50mg、维生素K 10mg和10%葡萄糖酸钙10ml,确保在穿刺时静脉通畅,以备急用。(4)测血压及脉搏。(5)造影前行腹部透视,观察肝区下有无充气之肠管,以免穿刺时误伤。造影剂:35%有机碘液20~30ml。检查方法:(1)造影方法有肋间穿刺法、腹部穿刺法和腹膜外穿刺法。一般常用肋间穿刺法。病人仰卧于透视台上,以卡尺测量胸廓厚度。若胸骨柄距台面超过19.5cm,穿刺点应选在距透视台11.5cm的水平;若距离小于19.5cm,者穿刺点选在距透视台10.5cm的水平。两穿刺点相当于第七或第八肋间,并做好标记。(2)常规消毒后,以1%普鲁卡因在穿刺点做局部麻醉。用8~15cm带针芯的20号穿刺针,在病人平静呼吸下,由穿刺点标记向内下对准肝门方向逐渐刺入,待穿过胸壁时令病人屏气,在X线电视屏指导下,直刺至膈顶与十二指肠引流管最高点连线的中点,或刺向膈角下1~2个椎体下缘,止于椎体右侧3~5cm处。此时病人可能感觉疼痛,操作者可会有阻力感或穿透感。此时,在电视屏上可见局部有抖动现象,并密切观察有无胆汁自然流出。如有,提示已刺入肝内胆管;若无,须在持续抽吸下,将穿刺针逐渐推入或徐徐退出,继续寻觅胆管。(3)确认注入造影剂是否在胆管内。方法为当抽吸时若有血液流出,表明已刺入肝内门脉系统,此时应调整进针深浅并少许注药观察。如注入动脉或静脉,影像虽如树枝状,但很快即消失;如注入肝内胆管,则树枝状走行胆管影像部立即消失。若造影剂注入肝实质内,常出现淡薄的云雾状影,且缓慢消失,应立即停止注药,以免引起不良后果。若造影剂呈浓而宽的不规则影像,且不消失,病人有痛感,则可能注入肝门的结缔组织内,切勿过多注药,以免影响穿刺成功后的摄片效果。(4)穿刺成功,抽出胆汁后,立即固定穿刺针并先抽出胆汁5~10ml。放好胶片做好摄片准备,然后缓慢注入35%泛影钠20ml,令病人屏气立即摄片。对梗阻性黄疸的病人,确定已刺入胆管后,应待胆汁流出30~40ml之后再注入造影剂,注入的量以肝胆系显示清楚满意为止。若系结石,为显示清楚可注入稀释的造影剂。(5)摄片体位,先摄仰卧正位片。由于穿刺造影多易刺入右侧肝管,为使左叶肝管显示清楚,注入造影剂后,可使病人右膝屈曲,并略向左倾斜,使左肝内胆管充盈并摄片。摄片后,即可令病人屏气拔针,敷盖纱布包扎腹带并压迫,观察血压和脉搏。术后继续静脉点滴,绝对卧床8h,并注意血压、脉搏、体温及腹部情况。(6)并发症:多数病人造影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,尤以有胆道结石者明显。一般无须特殊处理,严重者可给予止痛剂。常见的并发症有腹腔出血、胆汁性腹膜炎、胆道感染继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。此外,尚有误穿入其它脏器,如胃、十二指肠、结肠者。由于多数病人在检查后即施行手术,故上述并发症均可减少。注意事项:(1)禁忌症:1)年龄较大,周身情况较弱,不能耐受手术者。2)凝血机制障碍,有出血倾向者。3)碘过敏者。4)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。(2)优缺点:优点:(1)操作方法及使用器械简单,技术易于掌握。(2)消毒彻底,对乙型肝炎不易发生交叉感染,也不会发生逆行感染。(3)穿刺成功率高,有胆管扩张者,造影一般都能成功。(4)可同时进行胆道减压引流术。缺点:(1)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性。(2)可有内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之并发症。(3)不能观察乳头及活检。(4)术者双手及前臂较长时间暴露于X线下,远远超过规定剂量。PTC和ERCP对诊断阻塞性黄疸,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。PTC在显示肝内淤胆的胆管较好,而ERCP显示肝外淤胆的胆管较佳。若二者结合起来,则可互相补偿,诊断价值更高。超声检查显示胆管扩张的病人,用PTC检查优于ERCP,而未显示扩张者,ERCP优于PTC。